中化銀髮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
手機選單

耳鳴很難治?耳鳴.頭痛.暈眩 宿疾要找對病因 (上)

2024-08-27 賴仁淙 醫師

本文摘自 時報出版《耳鳴的腦內大革命》 賴仁淙 醫師著  
 

高敏感大腦引起發炎反應

「風聲、雨聲、蟬鳴聲、雜訊聲,聲聲刺耳。」相信許多人都有過耳鳴的困擾或經驗,過去在耳鳴的黑暗時代,耳鳴被認為是聽覺細胞壞死,無法根治,甚至被當作精神疾病處理。負面的醫療回饋、坎坷的就醫歷程,不知已判了多少耳朵死刑。

 

我總結自己三十多年來的臨床經驗,耳鳴的關鍵不在聽覺損傷,而是身體或情緒的神經訊號傳入大腦刺激聽覺皮質,讓人「聽」到雜音。聽覺損傷只是觸發點之一,其他諸如耳咽管因鼻子過敏或發炎等原因阻塞、睡眠障礙、偏頭痛,甚至胃食道逆流,以及耳咽管和耳道的刺激等,都是常見引起耳鳴的原因。

 

有位四十多歲的女性患者因為耳鳴、耳脹症狀,在某家知名診所自費看診,每天吃十多顆藥,持續了兩年,耳鳴症狀還是沒有改善。這讓她感到恐慌,造成揮之不去的困擾,因此前來耳鳴特別門診就醫。

 

經過詳細的問診及檢查後,我診斷出患者的耳鳴與胃食道逆流有關。經過藥物治療,兩個月後她回診,耳鳴症狀已完全消失。所以,即使是慢性耳鳴,只要仔細聆聽患者的敘述,找出潛藏的線索,是有機會可以扭轉和改善病情的。

 

耳鳴不是病,它更像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,通知你身體出狀況了!應該好好休養生息,尋找問題的源頭並積極處裡。因此,我們可以將耳鳴視為身體的警鈴,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保護訊號。如同我們長時間久坐久站後的腰痠背痛,是在提醒自己應該活動一下筋骨,讓身體放鬆休息了。適度的痠痛和適度的耳鳴,都是在保護我們的身體,不需要恐慌。

 

是耳鳴還是腦鳴?

 

長久以來,隨著無數耳鳴學者的努力,二○一四年進入了「耳鳴的文藝復興」時代,強調治療耳鳴需觀察患者的生活、情緒、病史,從源頭之中找出治療的線索。

 

耳鳴根據其持續時間,分成了急性耳鳴與難治型慢性耳鳴(所謂的「腦鳴」)。急性耳鳴需要先找到可能的誘發因子,這些外在因素造成了我們內耳的傷害並向上傳遞到大腦,進而感受到耳鳴聲,是一種由下(周邊)往上(中樞)的路徑。一般來說,只要能及時處理這些誘發因子,讓內耳有機會喘息、慢慢復原,耳鳴聲就會變小;相對地,如果沒有及時處理,讓受傷的內耳持續影響我們的大腦,久而久之,即使內耳的傷害已經復原,大腦的聲音仍然持續播放著,反而變成了一種由上(中樞)而下(周邊)的傳遞路徑,即來耳鳴門診求助最多的類型—難治型慢性耳鳴。

 

 

 

近代醫學界對耳鳴的認識,早期認為耳鳴來源於耳朵,70-90 %的耳鳴患者可檢測到聽力下降,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,醫師認為耳鳴的原因是來自耳部病變。他們觀察到生活中聲音有互相掩蔽的效果,因此將掩蔽用於治療耳鳴,也曾嘗試耳部手術治療,但根據一項醫學研究,四百一十四例聽神經瘤患者切斷聽神經後,僅40 %耳鳴獲得改善,和安慰劑的效果相似。

 

臨床中,很多聽力下降的患者並無耳鳴,而聽力正常者在絕對安靜的環境下也會出現耳鳴;耳鳴患者的響度與聽力下降也沒有關係,這提示了耳部病變不是造成耳鳴的全部原因。

 

對耳鳴最具革命性的認知,是耳鳴的出現須有中樞神經系統參與,賈斯特波夫(Jastreboff)是最早的研究者之一,他提出耳鳴的產生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關的模型。

 

賈斯特波夫首次提出耳鳴的神經生理學模型,他認為外周聽力損失只是耳鳴的啟動因素,證實成熟的聽覺系統仍有重塑能力,可以調整自身適應聽覺環境的任何變化。當外周聽力損傷後,在聽覺系統內、外都會產生以補償聽力損失為目的的神經重塑,因而在重塑過程中產生耳鳴。

 

這個過程是耳朵到大腦的通路,這種自下而上的機制,是指當耳朵受到損傷、傳遞的資訊不夠時,大腦就開始使勁工作來彌補不足,於是產生了耳鳴。這個理論可以解釋一些耳鳴現象,比如外耳道異物、耵聹栓塞、各種類型的中耳炎(尤其是積液性中耳炎)、梅尼爾氏症、聽神經瘤、雜訊性耳鳴,醫學中叫做「繼發性耳鳴」。

 

耳鳴只是已知疾病的一個症狀,但是猶如頭痛能找到原因的繼發性頭痛其實不多。繼發性耳鳴僅占一小部分,大部分耳鳴患者找不到病因,叫做「原發性耳鳴」。

 

找不到原因的原發性耳鳴,成為醫學上的一大挑戰。耳科醫師往往無從著手,只能告訴患者要和耳鳴做朋友,殊不知患者整日魔音繞梁,真的是一種煎熬。

 

 


感謝 時報文化 授權轉載,請點此繼續閱讀下一篇 

關於本書請點此

老大人服務站 線上諮詢 https://reurl.cc/qNKzyg 

 

高雄站_臺南站_台中站_桃園站_新北站_士林站  為您服務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