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化銀髮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
手機選單

家裡有個好客過頭的爸爸

2016-01-26 中化銀髮事業 企劃編輯群

(Picture source)

 

阿雄的媽媽過世以後,阿雄爸過了半年多消沈的生活,最近半年,卻突然性情大變般的迷上了卡拉ok,也因此交了不少新朋友。雖然唱唱歌無傷大雅,但阿雄發現,似乎父親和這些新朋友去唱歌時,都是父親在出錢!連帶了唱歌完之後去吃飯喝酒,都靠阿雄的爸爸買單。阿雄很想問爸爸為何和朋友出去玩,都是爸爸在出錢?但這是爸爸自己的錢,自己似乎無權過問…{延伸閱讀-改變情緒 照顧也能累積快樂能量

 

【專家建議】

 

諮詢顧問:鄭杰榆/職業心理諮詢師

 

從阿雄的反應可以看得出來,他對於爸爸有尊重(不知道是不是可以過問)也有關心(擔心爸爸一直出錢),在這樣的態度上,對於親子間的溝通已經有良好的第一步了。為什麼呢?因為通常家人間的溝通會產生衝突是來自於兩個核心,一是自我中心的認知「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,聽我的就對了」;二是理所當然的態度「你在想什麼我都知道,不用說太多」。因為當這樣的想法跟態度產生的時候,彼此就無法把心打開;只爭著「說服」彼此;而不是誠心「溝通」;如此一來無法體會到彼此的關心;更難以理性的分析與解決事情,再好的用心都會打折扣,十分可惜。{延伸閱讀-《中化銀髮照管經理-毓慧》「客服」就是不斷用愛「克服」}


在此跟大家分享,家人間的溝通最重要的兩個大原則:「先說心情再談事情」、「先了解再建議」。「先說心情再談事情」是一種情緒上的交流;當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的時候,家人通常可以更加了解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問,也就不會升起防備或是抗拒的心情拒絕溝通;在說明感受的同時,因為家人被關心跟親情呵護的很溫暖;有時候不用說太多事情就已經解決了。{好物推薦- 一頓飯的時間,讓感情更緊密


另外,「先了解再建議」則是相信家人的行為一定是有屬於他自己的一些原因跟考慮;在沒有了解原因是什麼之前;不要妄下判斷或是直接指導。如果一開始「你這樣做很奇怪、你幹麻要這樣做以為自己錢很多嗎、你應該要跟朋友各付各的啊」這些話跑出來,這些尚未了解的判斷一說出來,大家可以想像對方馬上就感到被指責或是被誤會;也就更加不願意把他真正的想法說出來;家人間的誤會又更添一層了。


以阿雄的例子來說,運用上面的這兩大原則,我們可以這樣試試看。

 

(一)先說心情再談事情:

阿雄的心情是什麼?可能是「好奇」爸爸為什麼這麼做?可能是「緊張」爸爸錢一直花出去會連老本都花掉?可能是「擔心」爸爸用金錢買友情?可能是「關心」爸爸新交的朋友是不是真的是朋友?也「擔心」自己如果這個問題會讓爸爸不高興等等。另外一方面是觀察爸爸的心情,爸爸每次跟朋友相聚回來都很「快樂」嗎?回家的時候會不會常常聊起跟新朋友出去玩的事情?還是回家的時候都會「臉色不太好」,甚至偶而「抱怨」新朋友都起鬨要他出錢?觀察爸爸在這整件事情中的「心情」也是溝通中重要的素材喔!{延伸閱讀-與父母溝通的七大原則


所以當阿雄決定要跟爸爸聊聊這件事的時候(建議把溝通目標設定為【聊天互相了解】,而不是一定【要改
變什麼】,這樣自己的心理壓力也會比較小),先談彼此的心情再談事情的表達方式是像這樣的:
「爸,我有一件事想了很久,想跟你討論,可是我又【擔心】你會生氣…..」
「爸,我看你最近交了很多新朋友,出去玩回來都很【快樂】耶……….」
「爸,我看你最近跟新朋友出去玩回來好像臉色不太好,是有發生什麼事嗎?」
「爸,我看你新認識的**叔叔**阿姨,好像都很喜歡唱歌,他們唱的歌跟你喜歡的是不是一樣啊?」


上述的開場白都是以關心對方的心情、表達自己的心情為第一步,這樣一來通常可以讓自己跟對方都處在比較輕鬆的狀況,既不會精神緊繃;也比較容易開始後面的對話內容。因為所有的人都喜歡有人關心自己的心情,也都希望了解對方的感受。{影片推薦-守護您的老天使

 

(二)先暸解再建議
要做到先暸解再建議這一步需要一些耐心,可是這些耐心非常有價值, 因為耐心可以讓我們從好奇、探索的角度出發來溝通蒐集資料,進而可以有更多的了解後再進行討論;不會讓對方產生被質問與被強迫的感受。以阿雄的例子來說,因為爸爸是花自己的錢,所以阿雄在溝通的時候更可以帶著純粹了解的態度。了解爸爸是自願的,而且花得很高興,或者是被強迫的,他其實需要家人幫忙提供一些方法,或者以阿雄對爸爸過去的了解,他這樣的行為有些反常;無論是什麼狀況,讓爸爸說出他這樣做的真正想法是很重要的。


先瞭解再建議的表達方式是像這樣的:
「爸,我看你最近滿常跟朋友出去玩的,我也滿喜歡跟朋友出去玩,我們每次都是抽籤輪流付錢,那你們呢?都是各付各的還是輪流請啊?」(用探詢的方式進一步了解實際狀況)
「爸,我看你最近滿常跟朋友出去玩的,錢夠不夠?有沒有需要我贊助一點呀?」(如果阿雄經濟狀況可以,這個詢問可以了解到爸爸對自己花錢的態度)
「喔,原來你們出去玩都是你出錢啊?那你會不會覺得很傷本?」(探詢爸爸的感受)
「喔,原來你們出去玩都是你出錢啊?那以後是固定要你出,還是下次可能會換人呢?」(探詢爸爸與新朋友的互動狀況)
「喔,是你搶著要去付錢啊,為什麼呢?是因為你很喜歡這些朋友嗎?還是你最近有中樂透啦,吃飯唱歌應該不少錢哦?你會不會心疼呀?」(如果溝通氣氛可以有點幽默,通常家人也會更願意聊)


無論發生什麼事情,家人的反應或試行無跟我們想像的有很大落差,通常是來自於「親如家人也有不同的價值觀」。因此在親子之間溝通(無論彼此年齡多大多小),把握「先說心情再談事情」、「先瞭解再建議」兩個大原則;不但能夠在關心彼此的氣氛下了解狀況;更能夠因為尊重跟支持的態度,讓雙方都找到恰當的平衡點。有時候溝通真正重要的不是多有建設性的方法或是改變對方的行為;而是表達對家人的關心跟愛,以及再一次的認識與自己相處多年的家人。{延伸閱讀-「媽,我在忙你不要一直打來好嗎」─心理師教您如何回應長輩過度來電


我們提醒您,有時候,親人之間的溝通會比較多摩擦,如果能透過個可靠的第三者(例如居家照顧的服務人員),瞭解長輩的心情、想法,再給予關懷、疏導,往往會比自己的子女與父母進行溝通時來的順利。這也是一個溝通方式的選擇----換人說說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