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化銀髮事業股份有限公司

手機選單

台灣失智老人之問題與照護

2016-09-19 吳景寬/財團法人私立台灣省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院長

 

高齡化社會所需面對的重要課題-失智老人照護問題

高齡化台灣老年人口於1993年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7%,已成為高齡化(ageing)社會。2010 年台灣老年人口為248.6 萬人,老化指數(或稱老少比)為68.4%,2025年此比率將超過20%,成為超高齡(super-aged)社會。至2060年增加為784.4 萬人。老化指數將高達441.8%,即老年人口約為幼年人口之4倍。又因近年來少子化趨勢,工作年齡人口之負擔則將逐漸加重。社會老化已成為台灣重大的社會問題,尤其是失智老人之照護。而如何盡可能的去維持老人及失能者完整之生命及人格,減少其限制是面對老化的重要心理課題。{延伸閱讀-國際借鏡:淺談日本失智症照護模式

 

老化與失智症

老人之主要特徵為失落(loss),例如:配偶或好友的死亡、健康的失去、個人地位及聲望的改變。而老化原因主要為腦神經元的萎縮,腦部血流減少,使腦運作的效率減低,也影響腦內神經傳導物質與受體的活動力。因此人的認知功能就下降,腦部障礙若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,會出現人格改變化和無法行為控制力的問題。{好物推薦-高單位卵磷脂幫助思緒靈活反應加分

此外失智也會有精神症狀的發生,例如:視、聽或觸幻覺、情緒障礙或妄想等症狀。整體而言,早期症狀經常被人忽略,延誤就醫。其主要表現為對近期所發生的事健忘,不能學習新的事物,忘記人物的名稱 ,語言表達出現困難, 對事情難以下決定,日常生活嗜好及活動興趣減低,不愛出門或脾氣改變,有時弄不清楚現在是幾年幾月幾日。中期症狀為記憶力減退更趨嚴重,有時會不認得較不熟悉的親友,時空有時會錯亂,社會價值的判斷力出現問題,無法自己出門搭車和購物等,並且可能出現激動的行為,或會出現幻覺或其他精神症狀。後期症狀則會出現不認得或偶爾認得親友無法判斷或解決問題,在公共場所出現不適當的行為,無法獨立勝任家庭外的事務,外表看來即有病態,常有無目的的動作,說話無法理解或不相關,反應遲鈍、不作回應。{延伸閱讀-如何與長輩溝通,想找人幫忙照顧的事

 

失智老人的照護: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

對於老人失智之照護而言,有些藥可幫助早、中期失智症病患改善臨床症狀,延緩病程的進展。對於情緒、行為、精神症狀的問題,都可經由藥物治療而獲得改善。並且必須注意老人心血管問題例如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血脂之治療及抗血栓治療。營養問題例如:維他命B12、葉酸缺乏,及其他身體問題如水腦症,硬膜下出血,甲狀腺功能低下和憂鬱症等。在藥物治療上目前市面上之失智症藥物,整體來說可以延緩退化,最終無法改變疾病的進程。90%以上的失智患者在病程中會出現行為或情緒問題,適度使用抗鬱劑、情緒安定劑及抗精神藥物可改善其症狀,使用認知功能藥物也可能改善行為問題。

另外也必須注意非藥物之照護,例如:環境的調整讓老人生活在無壓力的、熟悉的、穩定的環境(柔和的燈光與安定的顏色、光線充足等),活動的安排、懷舊、按摩、音樂、寵物、多感官、藝術和芳香療法,提供熟悉而穩定的生活環境,安排規律的生活作息引導長輩多參與生活事務,給予簡單的工作,幫助長輩維持尊嚴及價值感,減少衝突,維持良好的溝通、注意安全、防止意外發生並預防跌倒。因此失智老人之照顧必須包含生物因素、心理因素、社會因素及環境因素之介入才能達到完整之老人照護{照護相關-【中化】居家健康促進專案

(*本篇原文刊載於《照顧達人誌》No.010,P.3-P.4)